1、神经麻痹。
当误将药剂注射到神经干或其周围时,易发生神经麻痹,有注射针本身的物理性损伤、压迫和药剂的作用。药剂有安替比林类(如安乃近、瑞培林、氨基比林等),抗生素(如氯霉素溶液、青霉素溶液等),其他有磺胺、ma黄素、奎宁、钙、砷、汞等,麻痹通常可在注射时自诉瞬间发生电击样疼痛,其预后可因注射部位、药剂种类、浓度等不同而异。
护士肌肉注射时一味求速度快,对注射部位不按要求划定,或看到过去的针眼痕迹就在旁边注上一针等造成注射部位神经损伤。在临床实践中以损伤坐骨神经和桡神经最为多见。
2、局部感染致注射部位化脓。
注射部位化脓主要是表浅性葡萄球菌感染,刺入部位往往只有发红,而多数在皮下、肌肉形成化脓灶,局部出现发红、肿胀、疼痛、热感等所谓炎症反应,进而出现局部淋巴结肿胀、发热等全身症状。感染可能有以 下四种感染途径:
(1)注射器械、操作的手指、患者注射部位消毒不彻底再感染;
(2)药品等质量不良或污染;
(3)空气中葡萄球菌污染、侵入;
(4)患者本身带菌,多数是由于第(1)种途径引起细菌侵入体内造成感染。
3、断针。
进针时用力过猛、过深触及骨骼或婴幼儿器闹、扭动、扶抱不稳等因素造成断针。
4、皮下硬结。
皮下硬结是由于药物注入而引起一定程度的组织损伤时,机体发生防御炎症反应,同时引起周围组织变性、坏死,进而在修复过程中发生纤维增生。硬结具有可移动性,未与肌肉粘连者为皮下硬结,而与肌肉粘连时,即为挛缩。与此有关的社会性问题是婴幼儿的瘢痕性股四头肌短缩症,这是由于在大腿前面进行大量输液、注射,此后该部位在化脓和瘢痕性愈合的同时,一部分股四头肌引起全长性索条状纤维变性,失去伸缩性,膝关节呈现屈曲爱限制的状态。肌挛缩发生的主要原因有:
(1)由于药剂注入压迫引起的缺血性坏死。
(2)因注射针头的物理性损伤。
(3)药齐本身的影响。药物可依其种类不同,凡溶血性强即细胞毒性越强者,发生肌肉挛缩者也越多,其他也与药物的渗透压、浓度、PH值等有关。